《我在故宫修文物》主创谈电影里的匠人精神
纪录片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正式在全国上映。影片的主创近日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上映前的宣传造势,之前广州也在中山纪念堂举办过一场观众见面会。影片的同名纪录片此前在电视播出后,受到不少好评。和电影版相比剧集版最大的不同就是电影以时间顺序为主轴,讲述了好几位不同组别的修复师为了一场即将举行的展览而修复文物的生动细节。不少修复师因为其生动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而打动了观众,这些观众也纷纷对具有匠人精神的修复师们进行了“表白”。
添加了修复师们很多日常生活的细节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今年元旦期间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一共三集,播出后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而电影版也顺势在年底推出。
和电视版以修特定一件文物为主线不同的是,电影版以时间为主线,同时讲述了木器组、钟表组、字画组、陶瓷组、漆器组等几个组的修复师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相比修复知识的趣味性来说,电影版可能不如电视版,因为无法有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但是电影版所增添的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则是电视版里没有的。比如修复师们在闲暇之余组织足球比赛,夏天的时候杏子熟了,大家纷纷采摘来吃,还有综合组的姑娘有些搬搬抬抬的粗重伙计,总会打电话叫木器组的师傅来帮忙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把修复师们还原得更加立体生动,而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以及故宫在晴雨天气里的变化,让人觉得岁月静好。电影的叙事也像一股溪水一样流淌,润物细无声地流淌进心间。
在观感上,电影版也“消失了”画外音,导演尝试用更多的镜头语言和修复师群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悠扬的背景音乐勾连画面的起承转合,仿佛被修复师带着进行了一场与“穿越时空”的交流。
修复师的匠人精神让观众纷纷“表白”
在各地的试映会上都有修复师跟着剧组一起亮相,很多观众见到这些其貌不扬的修复师本人,竟然都表现得十分激动,不亚于明星会上见到偶像明星。在广州亮相的是文物修复师史连仓老师,史老师是木器组的老师傅,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回答起问题来却是风趣幽默。电影里提到了匠人精神的传承问题,史老师就带了好几个徒弟,他从三岁开始就跟随家里的大人出入故宫,自己长大了也子承父业成为一名修复师。如今他要退休了,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手艺传承给徒弟们,在电影中他也动情地说道:“虽然是要退休,但是如果有一天需要我回来,我觉得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这种渐渐老去的心酸也感动了现场无数观众。
对于这些修复师,很多观众甚至用“男神”来称呼他们。钟表组的王津老师傅拥有最多的粉丝,很多网友甚至都在网上直接“表白”王津师傅,说他是男神。也有的喜欢屈峰,因为他对木雕佛像的一番阐述很让人敬佩。
在上海站的宣传中,王津师傅也亲自亮相了。已经有着“故宫男神”头衔的他谈到这部纪录片电影的诞生时也说:“摄影师和我们相处了四个多月,已经不知不觉地把他们当成了同事,电影中呈现出的画面也自然是我们修复师最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
由萧寒执导的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日前巡回来到清华大学,导演萧寒、两位文物修复师闵俊嵘、郭文林,影片总策划尹鸿、制片人雷建军、音乐人姚谦等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制片人雷建军谈到了影片在五年前开始“田野调查”,“2010年在故宫第一次见到郭文林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傅,2014年开始拍摄时其他几位老师们都退休了。”总策划尹鸿也表示影片里的修复师、文物和猫融为一体,在自然中流转,是一种对生命全新的体验方式。导演萧寒的上一部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就曾与雷建军合作。